剛從學校畢業的你,找到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然而真正的挑戰要進到職場之後才開始,你將會感受到職場現實帶來的衝擊,本篇文章帶你認識10個一定要先認知的職場現實,提早做好準備,才不至於傷痕累累呀!

先做好的心理準備,不怕受傷!10個社會新鮮人一定要認清的職場現實!

開始職場大冒險

你已從大學畢業並找到第一份工作,躊躇滿志,預備在工作中發揮所長,大顯身手。

首先你要樹立專業名聲,接著建立人脈,最終成為公司裡「不可或缺的存在」,掌握各類資源,進而造福社會……。

然而,事實極有可能不如你規劃的那般順利,職場中的某些真實狀況可能會讓你的雄心壯志變成心灰意冷。

底下就以我個人的工作經歷,列出10項「社會新鮮人一定要認清的職場現實」,讓即將進入職場的社會新兵先把自己的心理「武裝」以應付職場現實的各種打擊。

會的東西可能都用不上

由於在大學工作,深刻體認到現代高等教育其中一個重點方針就是「消弭學用落差」,從政府部門的專家學者到各校創新做法,就是要想盡辦法解決「現在學的以後也用不上」的實際問題。

當然不是每一種在學校的專業到了職場上都派不上用場;像是醫療人員、各種工程師、教師、輔導員、金融行業等具備高專業門檻的職業,在校園裡的訓練就和未來的職場高度密合;甚至可以說這些專業人員在校園裡學習的知識技能,就是為這份工作做基礎準備。

然而對許多剛進入職場的新人來說,「學以致用」似乎是一個美好的想像;就舉我自己的工作經歷為例,不論是在教育界的教學能力、圖書零售業的銷售能力或是現在行政工作的文書、溝通等能力,都是進入業界親臨戰場後才再從頭學起!

(延伸閱讀:我是如何進到一所國立大學工作:文科男的工作歷程)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很複雜,像是教育目標與職場需求的不同,或是當今技術和市場環境迅速變化,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因素—有些知識、技術本來就是要到「現場」才有辦法接觸、學習並且內化。

總之,在初入職場承擔某個職務時,務必要做好「重新學習」的心理準備,而且這時候「學習」的態樣、結果或是考評方式,也都與在校園裡的學習完全不同。

如果你很幸運能找謀求到與所學專業相符的工作,那更要謙卑再謙卑,還是要打開學習的雷達,持續精進,不要以為自己是學霸,靠書本上的知識就妄想能應付真實職場裡千奇百怪的問題!

我在學校學會的東西在職場都派不上用場

永遠不會有「工作做完」的一天

一旦你開始工作,就像領到一張永無止境的任務清單,你完成了這一項,總會在底下找到下一項;每當你用最後一點意志力,幾乎接近完成清單上的所有事情時,總會再有一兩個甚至幾十個新任務以公文、留言或電話響聲等方式出現辦公桌上、Email裡。

然而這裡所說的「工作做不完」不僅指要以不斷加班來應付的「工作量」;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面向,就是有些工作即使你已經完成,但是它就是會「刻進腦袋中」,讓我們就算已經下班或在假期中,也不會真正感到自由

這可能跟現在的工作型態已經轉變成「知識工作」息息相關,這些知識工作(管理、決策、規劃)是無形的,所以它一方面無法像勞動工作那樣「可計量」—把這10根釘子釘上牆就完事了;一方面它也沒有一個評估成果好壞的客觀標準。

這就導致工作會一直在腦中盤旋,沒完沒了:「我該怎麼做個更好?」、「如果我換個做法結果會不一像吧?」、「這麼明顯的錯誤我怎會疏忽了!」

所以,不要肖想「今天下班要把工作清空」這種不切實際的結果;又或者當你下班,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想到電腦裡的簡報內容,準備一回家就先打開筆電修改時也不要感到驚訝,這都是身為工作人的正常現象,因為工作永遠沒有「做完」的時候!

(延伸閱讀:不加班錯了嗎?了解3個影響準時下班的因素,讓你下班時間就能跟大家愉快說BYE-BYE!)

職場沒有真正的「工作做完囉」的時候

準備犯錯然後從中學習

你以為已經為這份工作做足準備,對整個工作的流程和內容都已做過透徹的研究,也在腦海中進行過無數次演練。

然而一旦上場之後,各種你認為可以避免的失誤還是不斷出現,數字看錯、資料遺漏、舉錯實例、跳過必要流程、用錯表單、重要場合說錯話……,這些工作的過錯與失誤,有些只是無關痛癢的小事,有些則是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不管是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上,每個人都會不斷的犯錯,我們不是機器,無法長時間維持在一個理想的狀態中,會因為疲倦、情緒、缺乏經驗或是不完善的作業流程等造成工作上的失誤。

(延伸閱讀:適合行政助理工作的5項性格特質)

就算是工作多年的資深員工也會有出錯的時候,何況是剛踏入職場的新人,還需要時間來積累經驗值,犯錯是工作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當然,摸索和學習不代表就能敷衍和隨便,工作上還是要盡自己最大的心力去減少錯誤的發生頻率。

要避免工作上出錯,我的建議是「關注細節,檢查三遍」;檢查表格裡的數據至少三次、檢查報告的格式至少三次、在發送前檢查電子郵件內容至少三次。然後做好出錯時該怎麼補救的後援計畫。

最重要的是,犯錯就是犯錯了,請務必認真面對,並立即承擔責任,同時弄清楚如何修正與補救

在犯錯之後迅速調整好回到自己的工作節奏,把這次的經驗記錄下來,有空時就仔細從頭檢視整個流程,從中學到東西避免再犯下同樣的失誤。

別只是「問」問題

在工作時,你會遇到模糊不清的流程、晦澀難明的法規、各執己見的觀點、影響大局的過失、窒礙難行的專案、臨時出現的狀況,這些都是我們在工作常會遭遇的「問題」!

在職場上最不缺的就是「問題」,而迫於時限與成本考量,最直覺的解決方式就是「問人」;但與在校園時不同的是,身為員工,當你要問問題時,請花心思準備一到兩個解決方案或是建議資料,不要只是單純的把問題拋給主管或老闆。

以行政工作來說,有許多問題都是牽涉到過往的歷史軌跡或是專業的法規解釋,必須得徵詢主管意見或是解釋,才能抓住一絲絲解決的脈絡。

即便如此,你還是盡最大了努力去擬定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案,即便它很不完整、不純熟

總的來說,員工就是要為老闆為公司為單位「解決問題」剷除達成目標路上的一切障礙;你發現問題,只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問題來是在那,你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就算不被採納但最起碼也是為主管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和討論的空間。

所以,有問題要問,但要先自己試著解決或是參考一些資料擬好幾項解決方案,這樣才能彰顯你在這份工作中的價值和存在的必要性!

請帶著參考答案去問問題

別把匯報當作學校報告

口語表達能力已經是現代教育體系中,培養學生的重要能力之一;除了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及時問答外,最常見的訓練方式就是讓學生上台「報告」自己或是小組的研究成果、作品、心得等等。

學生為了把研究的內容說清楚,通常會鉅細靡遺甚至是逐字念稿,這在教室裡無可厚非,畢竟這是訓練的過程,不過若是我們把這套「報告」的方式帶入職場,可能就不是那麼恰當了。

課堂上,老師有的是時間聽你慢慢說,可以說這是他的工作之一;但在公司裡,老闆或主管不見得有那個閒工夫聽你「話說從頭」了。

他們有許多公文要辦、有問題要討論、有人要見、有會要開,有這麼多事情推著他,試想有幾個有耐性的主管能聽你慢條斯理的「演講」。

簡單來說,向上匯報的程序是先說結果,再來才解釋原因,並提出建議,最後就是徵詢主管的意見與反饋;匯報時務必使用清晰簡潔的詞語,避免「可能」、「也許」、「應該」之類含糊的陳述。

這只是一個大原則,實際在工作場合裡,有各種狀況會促使你必須需要跟管理層匯報或討論,所以你得多多練習,並且張大耳朵聽聽資深前輩是怎麼做的。

進了辦公室就要管好嘴吧 

在學生時期我們很常會「一臉正經的講幹話」,像是「這份報告我來搞定就好」、「這場比賽靠我就可以了」、「要出去聯誼沒車?我去借就好啦」、「期末考的範圍和題型聽我的準沒錯啦」……。

因為大家都是學生,關係單純而且涉及的利害不深,所以當這些「幹話」(通常一定會)成為虛幻的泡影時,周遭的損友同窗頂多也只是一陣問候你祖宗十八代,大家還是朋友一場。 

然而在職場上,我們可就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能再像學生時期那樣盡噴些不切實際又毫無助益的垃圾話。

先別說在會議上或與主管面談時的正式場合,就算是在辦公室和同事閒聊,也不要為逞一時之快,就隨口答應或承諾什麼事,特別是公事。

大家會成為同事就是為了達成單位、部門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壓力;或許你只是因為當場的氣氛就開開玩笑,隨便說說,但在「我就是在工作」的壓力下,聽的人可就不這麼認為了。

你說這件簡單容易搞定,別人就會當成是你的任務了;那份報告你說要什麼期限前一定完成,主管可能就會預期要在這個期限看到成果!

作為一位員工最重要的就是聲望,而新進員工要建立良好聲望的關鍵就是別人對你的信任程度;如果你經常說一套做一套(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和原因),終將會讓別人對你失去信任,這將會大大影響你與同事、主管的合作關係,進而摧毀了個人形象和職場地位,阻絕職涯的發展。

作為職場新人最好是閉上嘴吧,同時張大眼睛好好觀察,打開耳朵仔細聽別人說的。

公司的職責範圍只是參考用

一般來說,每個員工都應該會有「職位」,公司對這個職位的職位描述就是我們負責的工作範圍。

但現實情況是,這個寫明的職責範圍可能只是讓員工參考用的;也就是說,沒寫在這個職位描述裡的工作和任務,不代表就不干我們的事。

職場上常見的情況是,明明不該是我們負責的工作,卻被主管強加在身上;或是前輩、同仁雙手合十用哀憐的眼神看著你,希望你能助他們一臂之力,但事情做著做著,它已經默默的變成「你的工作」!

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職位描述是死的,但業務是千變萬化,總會不知道從哪裡冒出無法歸屬給現有職位的任務;事情來了總不能不處理,大主管分給小主管,小主管也很無奈,上面把工作交代下來,他不再分下去,難道要自己一個人做到血濺職場嘛!

所以,如果日後你任職的單位,有清楚的職務描述,而且該公司文化也確保每個員工都「只要能管好、做好職務範圍內的工作」,那你就該心懷感激的謝天謝地。

反之,在正常情況下,特別是業務內容五花八門的行政工作,當初面試時主管承諾你的職責範圍,請在正式向單位報到那天就先放到一邊去吧。

既然是新人是基層員工,那姑且把那些被你視為「額外工作」的業務當作主管眼中的「加分題」,或是讓你打穩基礎實力的「木人樁」;面對職場中的各種「不得不」,不妨當作為自己升職加薪或提高履歷份量所累積的資本。

(延伸閱讀:不想再為別人的工作賣命!4 個步驟讓你拒當職場救火隊,有效SAY NO又不得罪人!)

薪資和福利並不能撫慰心靈

記得我剛擔任行政助理時,因為對業務和工作內容都還在摸索,與團隊成員的工作默契和做事觀念也都在磨合,加上新任主管的強勢作風,每天身心都處在極度高壓的狀態。

在每次被主管的碎念和教訓的疲勞轟炸之後,精神狀態處於低迷消極時,我都會告訴自己:沒事的,只要有領到錢就好了!

但事實上「錢」並沒有讓我的心情「就好了」,金錢的振奮效果,僅存在於看到入帳通知的那2秒鐘;除此之外「薪資」對工作並沒有起到任何激勵的作用。更別提讓我能改變態度和想法,能以愉悅的心情去面對工作中的下一次磨難!

當然,金錢對我沒有起到撫慰的作用,很有可能是因為「錢」不夠多!社會上大家都在指責臺灣科技業的工作環境非人性,卻也還是有一堆新鮮的肝等著前仆後繼加入這個「血汗產業」,不就是因為這些企業給的福利足夠豐厚!

但現實就是,不是每個工作都能支付得起讓員工受傷的身心都能快速回血的薪資和福利;所以我們就不能期待每個月的薪水和品質欠佳的員工旅遊,能讓心裡的鬱悶和不平得以紓解

(延伸閱讀:每個月領不到3萬元!行政助理薪資揭密,現任行政助理薪資單大公開!)

錢並不能真正讓你快樂

苛刻又無情的批評是日常

你全心全意用無數個的加班終於完成一件企劃畫或報告,但送到主管面前或是會議上,卻被批評的一無是處:一個說毫無價值,一個說方向錯誤,一個說天馬行空,一個說窒礙難行!

你在底下聽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白,心中正在大喊:你們這些老頑固,懂什麼,應該只是忌妒我想出這麼好的方案吧!你甚至已經在收拾桌上的東西準備要拍桌走人,來個華麗轉身!

請先別衝動,我以工作10多年的經歷向你打包票,被無情的批評真的只是再普通不過的「工作日常」之一。

雖然也會有因為對這個人的好惡,而影響對這個人工作成果的判斷,但這是很少見很少見的情況(真是這樣就要問問自己做人有多失敗!)。

主管有主管的高度;同事也有自己的工作角度,大家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至少,你的提案有被大家討論過,而不是無聲無息地消失!

大家也不是故意要去摧殘你的脆弱的心靈,而是沒有時間和心力去照顧;說白了,誰不是領薪水辦事,快快把問題解決達成目標,才是他們真正關心的事;至於你的玻璃心,就設法自己黏好吧

所以,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們對於你的工作成果不滿意,那麼他們可能有他們的理由,不要把批評當成是針對你個人的──把它當作一種工具,利用它讓你往後的工作做得更好。

(延伸閱讀:與主管有效溝通:要從心開始!)

批評真的不是針對你

沒人有義務要幫你

新手上路,在摸索適應期總會有茫然、疑惑、不知所措的時候,這時如果有資深同事願意出手相助,帶你度過難關,請一定要對他人的付出心懷感激。

別認為這只是個小小的舉手之勞,對方也沒有損失什麼東西,就不把這事放在心上,打算船過水無痕。

相反的,當你工作卡關發出求助訊號時,如果周遭的同事不是冷漠以對就是用盡藉口給你軟釘子,那也不用心生埋怨,懷恨在心。

俗話說「助人為快樂之本」,人類學者也說「團隊合作」是人類得以生存下來的關鍵,但不表示在你閃著水汪汪的大眼睛對人說「Please~~~」時,人家就要跳下來為你擋箭。

每個人來工作大概都是為了領薪水好繼續過日子,上班時間就是這8~10小時,要處理的公務有那麼多,大家都有屬於自己職務內的事情要顧

說實在的,「幫人」不是份內的工作也不會有立即性的回報,沒人有義務要暫時拋下手邊的工作,用自己的工作時間來處理你的問題。

所以請收起這份不切實際的期望,遇到問題時先自己「try try看」(大家都是大人了),走不通時再虛心求救;人家幫了你,除了表達誠摯的感謝還要湧泉以報;人家不幫你,微笑以對就當作「職場識人術」的練習,沒什麼大不了的!

結語

作為一個職場新手遭遇挫折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認清職場現實,做好心理準備;要持續在專業上成長(至少你現在知道要專精在哪些部分);做好時間管理並試著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將注意力從工作中讓我們焦慮煩躁的部分,轉移到愉悅滿足的部分,以上種種要結出甜美的成果都需要花時間,務必要有耐心。

最後,祝各位工作愉快一切順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