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別人的工作和生活,總是羨慕不已,覺得他人輕鬆的擁有了我想要的一切;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所羨慕渴求的這些那些,可能只是想像力作用的結果。

職場上那些我們所羨慕的,都只是虛無的想像

一、別人的總是比較好

你是不是也曾經這樣感嘆過。

在每個加班的夜晚獨自面對便腦螢幕時,腦海中總會浮現出曾經聽過的那個誰誰誰的工作內容、職務或福利,然後無法克制的開始在心裡拿自己的工作與之比較。

我們總是無法克制的去羨慕別人的工作,覺得他人的工作的每個層面都是自己現在這份工作所無法企及;巴不得現在就離職趕緊跳槽過去,擺脫面前這些無聊透頂的工作。

不論是工作內容更有趣更有意義更自由;或是這個職務能賺到更多錢連接更多人脈,這些好處都會讓我們不斷冒出:阿,怎麼我的工作就是這麼的枯燥乏味又無聊,重點是還賺不到什麼錢真是浪費生命浪費時間,要是我去做他那個工作一定會更有熱情充滿熱忱,也會更有自信為自己的人生帶來不同的風景吧。

二、為什麼會羨慕

為什麼總覺得別人的工作或生活比自己的更好?

為什麼我們會羨慕別人所擁有的?

難道就不能心情平靜不起波瀾看待別人比我們更好這個事實嗎?

「羨慕之情」從何而來?

羨慕就是心中愛慕渴望,因為內心喜愛某樣東西而渴望得到。

別人工作中的工作環境、薪資福利、同事和主管或是其他某個部分都是我們心中喜愛的,進而就會想要得到,但現實條件又無法讓我們立即得到這些,於是就會產生缺憾與失落的情緒。

「羨慕」的來源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

(一)確定自己的社會地位

正常狀況下,人必須在團體中才能存活,而為了了解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與價值,我們就會自動去跟別人(通常是親近)比較。

當發現相較之下,自己沒有那麼成功或不那麼有吸引力、不富有或沒成就,就會開始羨慕擁有更多資源或更高社會地位的人,進而幫助個人制定策略來提升自己的地位。

(二)大腦在激勵我們

當我們看到他人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時,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會啟動獎勵系統,產生「我也想要」的情緒;這種生理反應可能導致羨慕,進而驅使人採取行動來獲取相同的成就。

社群媒體在定義著成功和幸福的標準與樣貌

(三)社會文化的標準

不同文化對於成功的定義不同,社會對個人成就的期待也會影響我們羨慕的對象;現代社會透過各種社群媒體塑造了成功的標準,財富自由是什麼樣、權力是什麼樣、長得好看是什麼樣等,這些標準會讓人更容易羨慕那些已經達成這些目標的人。

三、這一切可能只是幻覺

實例一

近日有一位交情不錯的助理要離職了,和他聊起離職原因讓我有點驚訝。就我所知這位助理的工作內容除了負責一些行政文書的工作之外,大部分的時間就是跟學生一起合作辦理各種活動。

他需要陪伴學生和他們一起規劃排演籌辦活動,並用大人專業的角度去協助學生在過程中遭遇到的問題。

此外,因為他所屬單位的人員編制較少,基本上他就要負責這個部門的全部工作;甚至有些主管該做的事也就落在他身上,像是代表單位主管出席會議所以要經常出差。

之前聽他在聊工作內容時,我總是不由得心生羨慕。

覺得這工作一方面能跟一群青春活力的大學生,像學生時期那樣一起籌辦各類活動,認識很多有趣的人遭遇很多有趣的事;且藉由到各地出差或勘察場地或代表主管出席重要場合,得以認識各種專業人士拓展視野和人脈。

從在學校工作的那時起,我就覺得既然在學校工作那就要和學生有交流,這樣才能有機會體察到教育工作的專業。

但我眼前的業務就是單純的行政工作,大多數時間就是自己一個人在辦公隔間面對電腦。

即使偶爾和學生有互動,其實也是幫他們蓋章而已,如同一般的公家機關那樣沒有感情的辦事。

雖然有可能是自己想太多,但相較那位助理的工作,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沒有價值,更別提什麼熱情和投入了。

就因為羨慕著他的工作,所以當我們談到他離職的原因時,我沒想到他竟然會回答說就是因為學生、因為辦活動和出差,讓他覺得好累好想擺脫這一切!

這確實讓我有點驚訝,沒想到我羨慕的工作內容竟然會是讓他想離職的主因!

我追問詳細情形,他說學生參與活動的比例既是他的工作內容也是這份工作的績效指標;而績效這種東西對組織(學校)來說當然是要一年高過一年;今年達成500人次的績效,明年就會訂下要600人次的目標。

而這些大學生可不像小學生那樣好哄好騙,學校的任何活動都會照單全收乖乖參加;平時雖然大家都相處的好好的,但是需要他們來幫忙時就是各種推拖擺爛,面對這種情況又不能有情緒反應,只能強顏歡笑加上低聲下氣的央求。

那位助理說現實狀況是他必須花很多時間和心力去跟學生相處交流,甚至要親自下去布置、彩排、表演,很多活動都是他帶頭去做,然後請那些平時就有交情的學生再去招攬其他學生來參加,不然那些表面上看起來讓主管風光又熱鬧的活動根本就辦不成,更別說達成甚麼績效指標了。

他感嘆以前從沒想到,帶著某種目的去跟其實沒那麼想認識的人來往真的蠻累人的。

至於看似自由自在的出差,也多是幫主管到外地開會,舟車勞頓不說回來後還要跟主管報告會議的重點。

這也讓他在開會時總是戰戰兢兢的錄音、筆記,深怕錯過什麼資訊而被主管一問三不知,那種心理壓力也是外人所不知。

實例二

另一個例子是一位在科技業任職的朋友,因為他人在北部所以我們也多年不見,平時都是經由臉書來獲知對方的近況。

這位朋友是在一家製造電路板的電子公司裡擔任設備工程師,主要工作負責廠房的設備維護、保養與設計改善;另外像是新設備引進與驗證、為生產線操作員提供技術支援和教育培訓也是他所屬團隊的業務範圍。

從臉書的照片裡總是可以看到他帶著老婆小孩外出遊玩、品嘗美食或是朋友聚會等活動,感覺他的生活過得充實而美好。

每每看到這些照片,心想這應該和他的高收入有很大的關係,年薪百萬足以支持他和家人去進行各種豐富的生活體驗,想到自己每個月4萬多元的薪水,暗暗羨慕了起來。

高薪肯定是會讓人羨慕的

言談中雖然證實了他的高收入(光是業績獎金就都幾十萬起跳),但也了解到他要為此付出的代價。

他太太微微感嘆的說,雖然老公的收入讓她可以安心在家當全職主婦和帶小孩,不過還是希望他能多點時間在家裡陪陪小孩。

我朋友無奈地補充說因為公司最近設立新廠房,他也榮升小主管被派駐新廠房負責新設備的設立和人員訓練。

也因為一切都在規劃、行動和調整,各種新狀況就需要他去應付和解決;機器是24小時都在運轉,可不會因為人要下班要休假它就好心等你上班再出毛病。這導致我朋友在原本就已經很長的上班時間(早上8點到晚上8點小時)外,要再加班處理各類突發狀況,常常回到家都已經12點多了然後隔天一早(通常是早上7點小孩還在睡時)就又得出門上班。

他說他和同事最常開的玩笑話,就是回到家後小孩以為他是陌生人!

除了超長的工時除了帶來身心的疲累和壓縮到家庭生活外;他和老婆現在最大的困擾,就是兩個分別5歲和2歲的女兒總是很執拗的要等到「爸爸」回家才肯睡覺。

就算被媽媽哄上床躺好,也是睜著眼睛不肯睡撐到11、12點爸爸回家;晚睡當然不可能早起,因此隔天的作息大亂。

也就因為這樣原本5歲的姊姊準備要上幼兒園了,但「時差」調不過來,去試讀的幾天媽媽根本叫不醒她(畢竟凌晨才真的入睡)所以真的上學也沒幾天,小孩也適應不來,於是幼兒園建議今年就先放棄入學,這期間慢慢的去調整小朋友的作息明年再看看情況。

朋友的老婆說她原本規劃今年老大去上學後,她白天就只要顧一個,會輕鬆許多;現在這個情況她又得一打二一整天,她光用想的頭都痛起來了!

四、那些看不見的才是真相

你每天在床上醒來,想到即將面對的工作就覺得反胃和不耐煩,想到「別人的工作和生活」做著有趣的工作領著豐厚的薪資,我們羨慕著「哇,如果這是我的工作和生活該有多好」或者「○○○似乎擁有一切——真想要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但是真相是我們羨慕、想要的那些美好的部分,很有可能是別人想調整、改善甚至急於擺脫的。

就像上面的這兩個例子,我認為那位助理的工作內容能和學生有交集又能出差辦活動,應該比坐在辦公室裡打字或讀報告有趣太多了。

真相是他和學生搏感情是業務上不得不的作法;因為教育部把所有的活動學生的參與人數都作為績效指標,如果學生的參與度太低就必須得寫報告開檢討會。

那位助理感嘆說大學生可不比小學生你叫他來他們就乖乖出現,沒有一點交情在,學生怎麼可能浪費自己去聯誼、玩遊戲、睡大覺或單純鬼混的時間來參加那些無聊又無趣的座談會阿、工作坊阿。

至於我那位朋友,雖然他的月收入是我的好幾倍,過著看似多采多姿的生活但是代價就是夫妻倆得為了親子關係的經營與小孩作息問題傷腦筋,而這可不是用很多錢就能立即解決的問題。

五、結語

羨慕,這個詞強調的是極度渴望別人的所有,希望自己也能獲得,但那通常只是他人外顯的風光或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美好。

別人的工作和生活我們只看見我們想看見的(通常也就是自己的工作中缺失的那一塊),而不是(也無法)親身去體認經歷。

別人在工作中的付出有很大一部分是外人看不見的

因此看到的苦遠沒有親身嘗到的苦印象深刻;而看到的甜則因為加入了羡慕與自行腦捕的成分,而比實際嚐到的要甜得多。

《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爾伯特指出,人類是唯一能預測及想像未來的動物,而這個能力也讓我們能領先其他物種。

然而我們對未來的預測是建立在反映我們的大腦最合理的猜測基礎之上,但這個猜測卻是大錯特錯的;當我們想像未來的時候,常常在頭腦的盲點上進行想像,這種傾向有可能讓我們在試圖衡量未來事件的情感價值時作出錯誤的預測(如果我做他的工作肯定會比現在快樂)。

「你(我們)的錯誤並不在於想像了完全不存在的東西(畢竟,這正是想像的功用),而在於你(我們)不假思索的將想像的東西當做事實的完美體現。」

所以,請別再羨慕別人擁有的好工作,長期下來那只會讓我們沮喪和自我懷疑;我們該把這個心態轉變成一股提升自我的動力—-如果這工作真如我們想的那樣美好,現在我能做點什麼來更接近它

古人不也說,臨淵羨魚不會讓魚自動跳進手裡,開始一步一步扎實的打好網上的每個結才是務實的作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